25岁拿下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冠军,26岁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28岁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9岁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淮海集团一分厂数控维修工董智斌的履历闪闪发光。
破茧:从“倒数第二”到“全国冠军”
2010年,17岁的董智斌进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彼时的他对“数控”二字懵懂无知,心中却有一个想法———“这条路自己可以走得慢,但绝不后退”。所以,别看他一开始不起眼,在第一次参赛时只拿了倒数第二的名次,却用5年的时间逆袭成了全国冠军。
这背后是他一次次复盘、一次次琢磨的结果。日常工作忙,他就把比赛的资料全部搬到宿舍,一有空就学习研究。在拿到国赛集训队的入场券后,他更是抓住一切机会吸收“养分”,经常学到凌晨两三点。“通过一场场比赛,我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新知识、新事物,而且高效地提升了自身的水平。”说起在比赛中的突围之路,董智斌若有所思地说。
蝶变:从“维修工人”到“创新先锋”
最近,董智斌负责三分厂油压机的升级改造工作。“我们的工作很有成就感,能让稍显老旧的设备焕发新的生机,重新服务于生产。”对于自己的工作性质,董智斌如此总结,“而想要焕新设备,就需要加上一些自己的小巧思。这既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又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一线技术工人而言,利用自己擅长的技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提升效率,就是最好的创新。
凭借对工作性质的不断理解,再加上技艺的不断提升,董智斌不仅带领团队设计出了 “产品点铆定位工装”,通过标准化操作将铆接良品率提升至99%,为生产线注入新活力,而且在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升级中发挥自身所长,成功保障了产品的精准交付。
传承:从“技能明星”到“青年导师”
在拿到全国比赛的第一名后,董智斌没有止步不前,在一些重要的比赛中,他利用自己的经验成了教练。2024年,他担任“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指导,为参赛选手传授经验。在同年的“第四届全国仪器仪表职业行业技能竞赛”中,经他指导,二分厂宋侠成功杀出重围,获得仪器仪表制造工赛项的一等奖。在兵器数智化制造师的比赛中,他和另外两名选手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此外,董智斌总结的“提前一年备战法”“理论+实操双轮驱动”等培训模式助力团队斩获多项优胜奖。
作为“90后”党员,董智斌通过“智青春”等专栏分享成长故事,激励青年职工成长。如今,他已成为淮海集团青年职工的榜样,带动“董智斌式”技能人才竞相涌现。
董智斌的成长轨迹是新时代产业工人“技能报国”的缩影。正如他所言:“最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就是永远保证自己‘不生锈’。”这不仅是“90后”小将的心气,也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担当。这份心气和担当既镌刻在精密零件的毫厘之间,也闪耀在强军兴企的星辰大海之上。
(山西工人报记者郭倩)
恒盛智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